各位老铁们,大家好,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鲁迅的文字有什么特点,以及模仿鲁迅口吻的句子爱情的相关问题知识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,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,谢谢大家了哈,下面我们开始吧!
本文目录
〖One〗、2孤灯不明思欲绝,卷帷望月空长叹
〖Two〗、3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
〖Three〗、4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
〖Four〗、5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
〖Five〗、6堆来枕上愁何状,江海翻波浪。夜长天色总难明,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。
迟子建短篇小说《炖马靴》获第十届“茅台杯”《小说选刊》年度大奖短篇小说奖,它同样发生在东北,是以作者转述的口吻,讲述父亲在东北抗联时期的一段战斗经历。
故事温情、暖心,笔触细腻,延续迟子建作品一贯风格,“不是呐喊式的,而是涓涓细流式的……选取从一个小的方面入手,写故事写人性。”《炖马靴》我反复看过好几遍,一万余字的篇幅,简短且丰富,之前写过一篇《人性与狼性的互构——<炖马靴>中狼的隐喻与启示》的解读文章,后来发现,除了隐喻,还有太多值得一说的表现手法。难得的是,作者无一丝一毫的炫技,笔调平实,故事看来简单却不乏环环相扣的设计,从而给读者带来张弛有度的阅读体验,小说折射出的人性光辉更是跨越人与动物的界限,融合成自然布景下的团结友爱互助,于疫情期间读来,另有一番感悟。
一方面,我希望通过本文展现文学技法给小说文本带来的种种魅力;另一方面,想表达对作家迟子建的敬意,在我看来,她是一名业务精湛的成熟作家,但无论短篇、中篇还是长篇,她从未追求飙技似的创作意图,而是永远将情感,对天地、对众生的情感,前置于所有技法之上,一如《从真相到拟像——迟子建长篇小说创作主题纵论》的作者姜超所言,“无论是生存背景的改变,还是写作背景的变异,迟子建的写作始终保持着精致的结构、诗性的语言氛围、精细的人物内心展示……以舒缓轻柔的调子,雕刻人性,悲悯命运,叩问精神,小说气息由是显得迷人。”
[One]、《炖马靴》之闲笔:侧面交代小说背景,刻画人物形象,揭示人物内心
学者彭青在《那些吸引读者的小说里,都有闲笔》一文中介绍闲笔的由来与作用:
“闲笔”一词,最早出自于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之口,金圣叹所谓的“闲笔”是指小说中关于非情节因素的描写。金圣叹认为“闲笔”能“向闲处设色”,即丰富小说的审美情趣,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。叶郎在《中国小说审美》一书中指出:“所谓闲笔,就是用点缀穿插的手段,打破描写的单一性,使不同节奏、不同气氛互相交织,从而增加生活情景的空间感和真实感。”
一般来说,闲笔极易被读者忽略,“闲”一字体现它在文本中的地位,要么边缘,要么与主体情节关联不大。闲笔是否可去掉呢,鲁迅认为闲笔是一朵花的枝叶,文中若无闲笔,“正如折花者,除尽枝叶,单留花朵,折花固然是折花,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。”正所谓,闲笔不闲。《炖马靴》中有多处闲笔,以下选取两处加以解读。
闲笔一:“他说战事紧急时,只要不是冬天,尿就撒在裤子里……父亲说如果那样,就不会有我和姐姐的出生了。”
此时父亲正与敌手交战,这段似乎与上文情节不符,作者用意为何?
1.侧面交代东北抗联战争的激烈和艰苦
“东北抗联”的抗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艰苦的三大战争时期之一,另外两个分别是红军长征和南方三年游击战。“战事紧急”“尿就撒在裤子里”说明战争之激烈程度,稍对东北抗联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,当时我方将士面对日军几乎是赤手空拳,“没有粮食,没有军饷,没有武器”,日本关东军企图通过切断老百姓给游击队送物资补给的方式,让身处深山老林的东北抗日游击队自生自灭。环境越艰苦恶劣,将士们的斗志越昂扬,他们靠打猎、啃草根、树皮,哪怕吃衣内棉絮果腹,靠从敌人手里夺武器,铸就我军英勇顽强的热血篇章。
2.刻画人物之同时,明确小说主旨
①此前小说所述内容均与战事有关,此处作者将镜头转至后来,“父亲说如果那样,就不会有我和姐姐的出生了”,暗示读者不必为父亲担心,即便父亲所处的环境再恶劣、他正与敌手激战,亦无性命之危。此处作者有意不制造战争场面常见的惊险刺激,而是提前告知,旨在强调小说主旨:故事虽然始于战争,但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战争小说。此处闲笔,也有缓解紧张节奏的用意。
②回忆与敌手交战的场景,不忘加入调侃,体现父亲的随和乐观。
闲笔二:“打开一看,里面竟夹着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。父亲凑近篝火一看,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,她额头很宽,鼻子小巧,微微垂头,浅浅笑着,满眼都是甜蜜。这掩藏在镜盒里的姑娘的相片,令父亲有看见原野小花的感觉。父亲想这相片中的人,也许是敌手远在家乡的恋人,而她再也见不到心上人了。”
【解读】敌手中枪身亡,父亲搜到他随身携带的一张相片。此处闲笔隐去战争敌我之间不共戴天的仇恨,让双方回归至普通寻常的身份。战争发生,让双方战士相互射杀的动机来自保家卫国的信念。当一方为此献上宝贵的生命,已不具参战的资格时,他不再是让人仇恨的敌军,而是普通的人,那些普通的身份一一浮现:他是父母的孩子、是一位女子的恋人。他们为国而战,为亲情、爱情而战,没有人想当逃兵,但每个人不得不压抑回家团聚的渴望,由此可见,直接发动战争的号令者之冷血与贪婪。
作者详细描写了相片中的女子,笔调又温柔又美好,“额头很宽,鼻子小巧,微微垂头,浅浅笑着,满眼都是甜蜜”,与残酷的战争比起,这些美好变得缥缈,“她再也见不到心上人了”。父亲同样深感遗憾,不是为敌手的死去,而是战争。战争让多少人家破人亡。
[Two]、《炖马靴》之铺垫:交代父亲与瞎眼狼的渊源,为主要情节起蓄积酝酿的作用
铺垫,也可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,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。
《炖马靴》中的铺垫集中体现在作者交代父亲与瞎眼狼的缘起。作者采用背景式铺垫,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,使故事更真实合理。以下三处铺垫相互间呈递进式关系,为主要情节起蓄积酝酿的作用。
铺垫一:“父亲说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,那里狼多,当地人也叫它野狼岭。”
【解读】作者以地域为切入点,交代深山老林狼多,将父亲所处的环境与狼进行一个合理化的关联。
铺垫二:“狼通常群居,但也有离群索居的。父亲说头道岭就有这样一条母狼,它双眼瞎。不知是天生瞎眼,还是后天瞎的——比如被猎人打瞎、疾病或是同类相残所致。大家分析,它在狼群里受排斥,才被驱逐出来。一条瞎眼的狼,就是一把卷刃的剑,锋芒不再。”
【解读】一般来说,狼聪明、抱团、凶残、好斗,极端环境下,人与狼之间是另一场战争。但如果是一只失去狼威的瞎眼狼呢?作者进一步交代瞎眼狼的独特处境“受排斥”“被驱逐”“锋芒不再”,为父亲可怜它提供合理化的依据。
铺垫三:“父亲是火头军,他可怜瞎眼狼,做了几个鼠夹子,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。战友们都说,狼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野兽,喂不熟的,可父亲还是不忍看它挨饿……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。”
【解读】父亲因同情瞎眼狼,以投喂的方式表现出他的仁慈与友善。此处并非重在刻画父亲,而是以此为铺垫解释瞎眼狼为何在父亲遇困时给予回报。关于父亲投喂瞎眼狼,在文中出现多次,还有一处是为伏笔,留待下文详解。
[Three]、《炖马靴》之伏笔:前后呼应,脉络清晰,情节紧凑
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,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,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,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。好处是交代含蓄,使文章结构严密、紧凑,让读者看到下文时,不至于产生突兀、疑惑之感。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、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。
“父亲说作为火头军,无论行军还是打仗,他总是背着一口铁锅。那铁锅跟菜墩那般大,与他的背一样宽,所以他背着它的时候,一点也不突兀,就像他身体的一部分,当然这使他看上去像个罗锅。”
莫急,且看与之呼应的是:“当他垂头呕吐的时候,后背的锅猛地一震,冲击力让他险些栽倒,接着右前方树丛闪出一团白炽的火花,好像彗星划过,父亲马上意识到这是子弹擦着锅的右角飞过,后有敌手追击!”
父亲被敌手偷袭,背上的铁锅帮父亲挡住一颗子弹。
文前作者已交代瞎眼狼的残疾特征,与之呼应的是,父亲遇困时,通过细节观察于暗处认出瞎眼狼,“父亲是怎么判断出徘徊在附近的狼,有一只就是他熟悉的瞎眼狼的呢?他发现篝火的斜对面,狼发声之处的灌木丛,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,那是狼眼发出的光。两条狼应该有四个发光点,可父亲说他望了多次,总是两个光点,这说明另一条狼的眼睛是不发光的,它不是瞎眼狼又会是谁呢!”
当初瞎眼狼跟在队伍后面,父亲因可怜它,时常给它丢些骨头和其他食物,哪怕他们转移,瞎眼狼不再出现,“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,将吃剩的骨头,扔在附近的山洞。瞎眼狼喜欢山洞,也能对付骨头,万一他们转移了,而它走投无路,寻到那儿的话,总不会饿着。”
后文是如何呼应的呢?体现在两个方面:
1.父亲当初留下的骨头,救了他与瞎眼狼、小狼的命:“天连阴了三天,不见日月,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,把父亲领出迷途。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,和深埋在雪下的红豆浆果,以及山洞的骨头,渡过难关。而那些骨头,有瞎眼狼备下的,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。”说明父亲随手扔的骨头没白扔,可视作善举无大小。
2.父亲当初投喂瞎眼狼,成为瞎眼狼报恩的理由:
①阻止狼子上前扑咬父亲:“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,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,前狼的尾巴绷得直直的,像一支在弦之箭,就要绷不住了,它的尾巴随时有被扯掉的危险,痛到极点,叫声格外瘆人。最终前狼让步了,瞎眼狼将它生生地拖回灌木丛。”
②带领迷路的父亲走出丛林:“母子狼最终带着他,靠近了一个村庄。父亲说闻到炊烟的气息后,瞎眼狼觉得告别的时刻到了,它松开嘴,用两只前爪激动地刨着地,洗尘似的,快乐地躺倒,在雪地打了几个滚,然后起身抖了抖毛,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,飞进父亲的眼睛,与他的泪水相逢。瞎眼狼看不见父亲的泪,它无比骄傲地仰天嗷嗷叫了几声,仿佛宣告它的使命完成了。”
伏笔四:父亲的仁慈一以贯之,不分物种与敌我
父亲面对负伤的敌手与处理敌手后事时,均体现出父亲内在一以贯之的仁慈。前文对狼的仁慈不仅是引出狼报恩的伏笔,也是作者引出父亲身为一名军人,对生命本身的敬重,他满足敌手死前提出的取暖需求,之后用手帕盖住他的眼,让他挚爱的姑娘的相片留守在身旁。最后离开前,满足他身后不想落入狼口的请求,为他留下一堆篝火。
战争之残酷,让有的人内心扭曲,日益失去人性之光,也让有的人秉持人性之温良,于艰难困苦中获得施与和被施与的助力。
[Four]、《炖马靴》之悬念:引出瞎眼狼的“明灯”,为帮父亲解困创设必要条件
悬念是能引起读者急切期待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结局,形成悬挂惦念心理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。
悬念与伏笔的主要区别,可从作用进行区分:
悬念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,能使读者产生急切读下去的强烈愿望。当最后悬念释除,真相大白时,读者急切期待的情绪才松弛下来,感情上是得到满足,从而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。
伏笔之存在,主要使后文中突然出现的人物或事件显得合理。自然,文章的结构也显得更紧凑严密。
《炖马靴》中存有多处悬念,其中最大的悬念是瞎眼狼怀孕后突然消失:
“这条狼有年正月,突然消失了!看不见它了,大家还担心,它是否被老虎或狗熊给吃了?父亲说瞎眼狼失踪三个月后,他和战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,在二道岭遇见它。它居然大了肚子,怀了崽了!”
“头道岭的瞎狼,就在他们视野消失了。两三年不见它,大家还念叨,它生了几仔?养活得了小狼吗?因为一直没见它来找他们。”
等到父亲遇困,瞎眼狼嗅出故人的气息,让儿子引路,带父亲走出丛林。
可贵的是,作者并未停留在揭晓真相,而是着力表现真相背后,瞎眼狼与小狼孤苦相依的亲情,小狼对母亲的孝顺,以及瞎眼狼不忘故人曾出手相救的恩情并做出报恩的回应。
可以说,瞎眼狼怀孕不是突来的设计,曾经父亲是瞎眼狼的明灯,之后视力良好的小狼代替父亲,成为瞎眼狼的另一盏明灯,它在孩子的牵引下,有了活下去的依靠;最后,瞎眼狼成为父亲迷途中的明灯,它带领父亲走出深山老林。
此悬念之设置为小说神来之笔,真相之揭晓既为小说增添亲情、友情相互辉映的人性光芒,又起到升化主题的作用。
[Five]、《炖马靴》之情节冲突:每一步都临近绝境,每一步都起死回生
人物、情节、环境是小说三个基本要素。
其中,情节依循故事发展脉络,有序经由开端、经过、高潮、结局之阶段。不可能一上来就是高潮,也不可能跳过开端,直接讲经过。情节视内容、过程和形式、展示人物性格来看之角度,具有不同功用,它们或重在交代故事,或代表小说结构,或表现作品之主旨。
小说中的高潮部分,往往是冲突与冲突的对撞。如何让小说充满冲突、张力和悬念,被誉为“悬疑大师”的美国作家詹姆斯·斯科特·贝尔认为小说自构思之始,就需自下而上地开展工作,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,才能在故事的每个时间节点生成所需的冲突,否则基础打得不牢固,故事情节难以吸引眼球,而且会像比萨斜塔那样越来越偏离重心。
关于鲁迅的文字有什么特点的内容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